大动脉炎 ( Takayasu arteritis )
别名: 大动脉炎;Takayasu’s disease;Takayasu病;不典型主动脉缩窄症;高安病;巨细胞必性动脉炎;突发性主动脉炎;无脉症;主动脉弓综合征;aorto-arteritis;高安氏病;缩窄性大动脉炎;塔卡亚萨病;塔卡亚萨氏病;主动脉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
解释 收起

概述: 大动脉炎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及肺动脉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变。以引起不同部位的狭窄或闭塞为主,少数病人因 炎症破坏动脉壁的中层,而致动脉扩张或 动脉瘤。因病变的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不同。1908年日本眼科医生高安首先发现1例21岁女性患者,其眼底视盘周围有动静脉吻合,1952年被Caccamise和Whitman命名为—高安病(Takayasu?s disease)―,但当时仅认为这是局限于主动脉弓及其分支的病,至于不典型主动脉狭窄和 肾动脉狭窄则并不包含在Takayasu病的范围内。病变发生在胸降主动脉者,则被称为不典型(先天性) 主动脉缩窄;在肾动脉者则可引起 肾血管性高血压;累及肺动脉者则可能产生 肺动脉高压;影响冠状动脉可产生 心绞痛或 心肌梗死。本病常为多发性病变,表现一组特异病征,黄宛和刘力生于1962年在国际上首先提出缩窄性 大动脉炎的概念,取代了无脉病、 主动脉弓综合征、不典型 主动脉缩窄等含义不清的病名。由于少数患者可产生扩张性病变,因此,目前又统称为 大动脉炎。
    大动脉炎又称 takayasu’s disease或多发性大动脉炎,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症,常引起不同部位的动脉狭窄或闭塞,也可导致升主动脉瘤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本病多见于女性,约90%在3O岁以内发病。
    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足指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不同部位动脉狭窄或闭塞,出现相应部位缺血表现,少数也可引起动脉扩张或动脉瘤。历史上有不同的病名描述本病,如无脉症、主动脉弓综合,征、高安病等。
本病好发于亚洲、中东地区, 西欧与北美少见。发病年龄多为5~45岁,平均年龄为22岁,约90%患者在30岁以内发病。多见于年轻女性, 男女之比日本为1:9.4,中国则为1:3.2。
本病病因未明,多认为与遗传因素、内分泌异常、感染(链球菌、结核分枝杆菌、病毒等)后机体发生免疫功能紊乱以及细胞因子的炎症反应有关。



    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病变多见于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其次为降主动脉、腹主动脉和肾动脉。主动脉的二级分支,如肺动脉、冠状动脉也可受累。受累的血管可为全层动脉炎。早期血管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偶见多形核中性粒细胞及多核巨细胞。由于血管内膜增厚,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少数患者因炎症破坏动脉壁中层,弹力纤维及平滑肌纤维坏死,而致动脉扩张、假性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
    本病多发于年轻女性,30岁以前发病约占90%,40岁以后较少发病,国外资料患病率2.6/百万人。
    病因迄今尚不明确,一般认为可能由感染引起的免疫损伤所致。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流行病学 展开
4 实验检查 展开
5 辅助检查 展开
6 诊断要点 展开
7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8 预防 展开
9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10 并发症 展开
11 病程和预后 展开
12 诊断标准 展开
13 诊断依据 展开
14 相关课件 展开
15 相关症状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